第423章 静待时机,先盼元直(1 / 2)
返回新野的旅程,比来时感觉要快上许多。尽管一路风尘仆仆,但我精神上的亢奋,却足以抵消身体的疲惫。脑海中反复回荡着“卧龙”、“凤雏”、“诸葛亮”、“孔明”、“隆中”这些字眼,以及司马徽先生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和话语。
回到我在新野的简陋府邸,已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挥退了上前来服侍的侍从,独自一人坐在书案后,任由思绪在静谧的空气中流淌。
此行鹿门山,收获之丰厚,远超我的预期。不仅仅是拜会了水镜先生这位荆襄名士的领袖人物,更重要的是,确认了那位传说中的“卧龙”的真实身份,以及他隐居的地点。这个信息的价值,怎么估量都不为过。它几乎等同于为我们这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队伍,点亮了一盏无比璀璨的指路明灯。
但是,越是重大的发现,越需要冷静和审慎地处理。
我知道,这个关于诸葛亮的秘密,暂时还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主公刘备。
并非我不信任主公,而是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
主公虽然仁德宽厚,求贤若渴,但他毕竟深受这个时代价值观的影响。对于一个尚未谋面、仅仅凭借“水镜先生推荐”和“常自比管仲乐毅”的隐士,他能有多大的决心和耐心去延请?尤其是,在我们刚刚在新野立足未稳,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贸然去进行一场前途未卜的“三顾茅庐”,是否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猜忌?蔡瑁等人本就视我们为眼中钉,若是得知主公在新野不安分守己,反而到处寻访“异人”,恐怕又会借题发挥。
更何况,诸葛亮本人的态度也未可知。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显然是在等待时机,择主而事。我们现在寄人篱下,实力弱小,真的符合他心目中“明主”的标准吗?贸然前去,若是被拒之门外,不仅会打击主公的信心,也会让我后续的计划变得更加困难。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对诸葛亮的期望,并不仅仅是一个辅佐刘备的谋士。我更看重他身上那可能存在的、与我相通的“格物致知”的潜力,以及未来在我推动时代变革计划中可能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一点,是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的秘密,哪怕是主公。过早地暴露我对诸葛亮的“特殊兴趣”,只会引来不必要的揣测和麻烦。
所以,在面对主公和其他人的询问时,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此次拜访水镜先生,聆听了一番高论,对于荆襄人才分布和天下大势有了更深的了解,“颇有收获”,但具体细节,则含糊其辞,一语带过。主公等人虽有好奇,但见我不多言,加之信任我一贯的稳重,也并未深究。
这个秘密,必须暂时深埋在我的心底,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公之于众(至少是公之于刘备)。
然而,按捺住激动,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
在书房的烛光下,我铺开一张空白的绢帛,提笔,却并未立刻书写。脑海中,关于玄镜台的指令,已经清晰地形成。
我需要立刻通过最隐秘的渠道,向负责荆州情报网的锦瑟(貂蝉)下达一道新的密令。
核心内容有二:
其一,立刻调集精干力量,加强对南阳郡,特别是隆中一带的情报渗透与监控。需要掌握诸葛亮(对外身份可能是“诸葛孔明”或某个化名)的日常活动规律、交往人群、兴趣爱好、甚至是他耕作的那片土地的产出情况等等,越详细越好。但必须强调,所有行动,必须在绝对隐秘的前提下进行,以观察和记录为主,严禁任何形式的接触、试探,甚至是一切可能引起目标警觉的行为。我们要像影子一样潜伏在周围,默默地收集信息,绝不能惊动这条“卧龙”。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
其二,继续加大对荆州各方势力动向,尤其是襄阳权力核心(刘表、蔡瑁、蒯越等人)、江夏(刘琦)、以及江东孙权、北方曹操的情报搜集力度。我们需要更全面、更及时地掌握整个棋局的变化,才能判断出何时是请诸葛亮出山的最佳时机。例如,曹操何时可能再次南征?刘表身体状况如何?二子之争何时会激化?这些都可能成为促使诸葛亮做出决断的关键外部因素。
这道密令,关系重大,必须以最高密级传递,确保万无一失。我相信锦瑟的能力,她一定能理解我的意图,并完美地执行。
下达完指令,我将那张空白的绢帛投入烛火中,看着它化为灰烬。心中的一块石头,暂时落了地。有了玄镜台这张无声之网的监控,我就能时刻掌握隆中的动态,不至于错过任何重要的变化。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等待一个能将诸葛亮顺理成章地引入我们视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