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频言情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402章 新野气象,生机初现

第402章 新野气象,生机初现(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建安六年的深秋,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新野低矮却已略显规整的城墙上,也映照在我略带疲惫却目光坚定的脸庞上。我站在刚刚加固过的南城门楼之上,凭栏远眺,寒凉的秋风拂过鬓角,带来泥土和草木的气息,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极淡的烟火气。

距离我们初抵新野,已经过去了数月。这几个月的时间,仿佛比过去的数年还要漫长,也更加刻骨铭心。我清晰地记得初来乍到时,满目疮痍、饿殍遍野、死气沉沉的绝望景象。那时的天空,似乎永远是灰蒙蒙的,连风中都带着一股腐朽的味道。

而现在,放眼望去,景象已悄然不同。

城外,那些原本荒芜的土地,被分割成了相对整齐的田垄。虽然秋收刚过,田地大多空旷,但仔细看去,仍能看到一些晚播的、耐寒的豆类作物顽强地挺立着,透出星星点点的绿意。这便是屯田的初步成果,是军民们用汗水浇灌出的希望。虽然收成远谈不上丰厚,甚至不足以完全自给,但它证明了,这片土地并非不可救药,只要肯付出,就有回报。

城内,街道虽然依旧破败,却被打扫得相对干净。稀疏的屋舍顶上,开始有炊烟袅袅升起——那是跟随我们南下的家眷和少数被安抚的原住民,在为家人准备着简陋却热乎的晚餐。街道上,偶尔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行人,他们的脸上虽然还带着困苦生活的印记,但眼神中,已不再是初见时的麻木和恐惧,而是多了一丝安定和对未来的期盼。简雍设立的“民事处”小院门口,偶尔还有人进出,那代表着秩序正在缓慢地重建。

城墙脚下的简易校场上,一队队的士兵正在进行操练。号令声、脚步声、兵器碰撞声(虽然多是木制训练器械)此起彼伏。他们的装备依旧简陋,许多人甚至衣衫褴褛,但精神面貌却已大不相同。严格的军纪、相对充足的(虽然依然粗糙的)口粮、以及明确的训练目标,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军人的样子。关羽和张飞的威名与治军能力,在整肃军纪、提升士气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远处,西北方向的山林深处,如果侧耳细听,似乎能隐约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敲打声。那声音被风吹散,又被距离模糊,对于旁人来说,或许只是山间的杂音,或者根本无从察觉。但对我而言,那代表着“格物所”正在运转,代表着孙师傅、李师傅和那些核心工匠们,正在那隐秘的角落,为我们的未来锻造着利器。想到那些初步成型的改良耕犁、威力提升的弩机、以及那些省力的运输工具,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力量感。

还有那条由糜贞精心构建、潜行于黑暗中的商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知道,它正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源源不断地将铁料、盐、药材等急需的物资,秘密输送到新野;同时,又将本地那些不起眼的资源,转化为支撑玄镜台运转和“格物所”研发的宝贵资金。这条生命线的存在,让我真正拥有了独立运作的底气。

站在这城楼之上,俯瞰着这片在废墟上艰难萌发的生机,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百废待兴,诚然如此。新野的底子太薄,我们面临的困难依旧如山一般沉重。粮草、物资、人口,样样奇缺。与襄阳那些世家豪族控制的富庶之地相比,这里简直如同蛮荒。

危机四伏,亦是事实。蔡瑁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们,那看似平静的汉水对岸,不知隐藏着多少监视的耳目和随时可能落下的绊索。北方的曹操,在彻底平定河北之后,目光必然会投向南方,新野首当其冲,将是大战的前沿。我们这点微末的力量,在曹操数十万大军面前,渺小得如同蝼蚁。

然而,与初来时的惶恐和绝望不同,此刻我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希望和不容动摇的决心。

因为我知道,新野,正在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修复和重建,更是一种内在气质的悄然变化。它正在我的规划和引导下,逐渐孕育出一种不同于汉末任何其他地方的“新气象”。

这里,有主公刘备的“仁德”旗帜,吸引着人心,凝聚着希望。这是我们立足于世、争取外部支持的重要政治资本。

但仅仅依靠仁德是不够的。在这仁德的表象之下,我正利用一切资源,推行着更深层次的变革:

以屯田和实用技术改良为基础的农业革新正在萌芽;以糜氏商脉为支撑的独立经济体系正在秘密构建;以“格物所”为核心的科技研发正在潜心推进;以玄镜台为骨干的情报与保密网络正在无声运作;一支虽然装备简陋、但军纪严明、初步具备战斗意志的军队正在形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