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内家拳演义 > 二十七,孙禄堂太极拳论(二)

二十七,孙禄堂太极拳论(二)(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注释:郝为桢先生是武禹襄先生之徒孙,得武禹襄弟子(亦是外甥)李亦畲先生所传。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为炼精化气之阶段,此阶段因为只习练下行能量,心力下行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俱下行,体内没有上行能量,所以周身动作滞怠,似有阻力。故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层练习,为炼气化神之阶段,此时身体已经习练出上行能量,能量上行,则足不再沉重,所以身体能够在上行能量驱动下灵活自如地运动。故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

第三层练习,为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涨筋腾膜、真气鼓荡之状态。真气鼓荡不是一个能量蓄发的过程,而是一种能量充斥周身的状态。

在这种真气鼓荡的状态下,周身能量对拉拔长,能量自动鼓荡于周身。在练拳时,由于长期习练套路动作,周身已经对套路动作产生“意”,在周身之意的作用下,意会自己记住套路动作,在使用心力抽合出外形套路动作之前,身体之意就已经能够预先引导能量按照下一个动作的能量运行方向去运行能量而生成外形动作了,就好像拳不是由人打出来的,而是拳自己打出来的。即所谓的人不打拳拳自打----------这个身体自己以意运行能量的状态,就是神行的状态。

身体一旦进入神行之状态,则自然而然地全神贯注于这种状态,周身心力与身体都在拼命地想维持这种神行的状态,生怕失去这种状态,故此时心力生怕过大或者过小而破坏这种状态。

此就是: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郝为桢先生三层意思之含义,除非亲身体验,否则是无法理解的。

拳经云:内里之神气与外部四肢,总要完整。完整即内外合一,神气运行到哪,哪就要生成压缩旋转。一有不整,身体动作必散乱,不再周身以统一的压缩旋转作出动作。身散则必至身体中轴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第三段文字浅显易懂,故不再注释。ntent

p内家拳演义59920dexhtlp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