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武禹襄太极拳论(四)(1 / 2)
ntent
所有人总算是熬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生活回归正常。刘百成和肖千羽就又开始注释拳论。
(原文)武禹襄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边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注释:太极拳在前辈大师眼中,不是套路动作,而是一种能量蓄发之功夫,此能量蓄发即为十三式:即棚捋挤按踩冽肘靠八劲及与其配合的进退顾盼定五种身法。
在武禹襄先生之前,对于内家拳功夫的描述语言是易筋易髓。
这易筋易髓是从五行之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合一产生的周身整体的能量在周身运行时产生的感觉而说的。即周身能量在人体经脉中运行,这个能量运行的路径会被人体感知为一根连续存在的能量筋,身体被这根能量筋拉动而生成外形动作。而身体从肌肉紧张发力转换成为以能量筋发力的过程,就叫易筋。易,转换也;筋,能量筋也。易筋,就是描述一个身体能量蓄发转换的过程。
易筋之能量筋的能量强大后,会产生涨筋腾膜的能量运行,在人体经脉中运行的筋的能量会向周围扩张,内敛入骨,外张至骨肉之间、皮毛之下,此时身体就会形成一种能量充斥周身的状态,能量蓄发达到了若有若无,若即若离,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意无意之程度,人体仿佛脱胎换骨,周身劲力仿佛是从骨头之内发出,故将此阶段称之为易髓。易髓,也是能量蓄发方式的转换,从有意、刻意而为的易筋的能量蓄发,转换到有意无意而为的易髓的能量蓄发。